我們在沒有壓力的時候
或是太大壓力的時候
都不會快樂
人生也會因此失去了許多動力
我們只有在目標比自己能力稍高一點的時候
才會燃起動力
克服後
伴隨而來的成就感
會讓我們快樂及增加自信
若目標超乎自己的能力太多
我們會選擇放棄
這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
避免努力後還是失敗的挫敗感
壓力太小
完成了也沒有感覺
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
最佳的表現出現在“壓力適中”
而不是在“沒有壓力”的時候
退休後的生活
對有些人來說“太閒了”
反而會覺得因此失去自己的價值
如果這樣個性的人(俗稱的勞碌命)
在失去努力或奉獻的目標時
一定要想盡辦法讓自己忙一點
從中找到自己另一個價值
保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及快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退休後多煩事 鎮靜安眠藥吃更多
記者邱宜君卅台北報導
「退休後,真的會比較開心?」「每天到處趴趴走,睡得比較好嗎?」答案恐怕沒那麼樂觀。
台灣第一份長達9年、分析兩萬多名各行業國民的大型研究,上個月出爐。比較健康狀況相同的退休者和未退休者,結果卻發現,鎮靜安眠藥的使用量不會因為退休而減少,顯示「退休」這件事,沒有辦法改善國人的心理健康。
最新一期《台灣公共衛生雜誌》刊載了一篇研究,以鎮靜安眠藥用量為指標,探討退休對心理健康的影響。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林文德,利用民國88年到98年的健保資料,先找出50到64歲間的退休者,以及相同出生年但未退休者,分為兩組,總共兩萬多人。
再依據退休日期,分析兩組人在退休前3年到退休後6年,共9年的健保資料,比較退休者與未退休者使用鎮靜安眠藥的情形。
因為年齡、性別、職業類別、居住地區、退休前健康狀況等因素,都會影響退休後的心理健康。為了單獨探討「退休本身」的影響,研究人員也將退休者和未退休者兩兩配對,使每一對除了「退休與否」之外,其他條件都盡量相似,再重新比較用藥情形。
結果發現,在配對前,退休前一年到退休後6年這段時間,退休者的用藥量都顯著高於未退休者。配對後,相較於相同條件的未退休者,退休者的鎮靜安眠藥用量並沒有減少,且不論退休與否,藥量都有隨年齡逐漸增加的趨勢,
林文德副教授表示,這是台灣第一個回溯、追蹤長達9年,探討退休與精神用藥關係的研究。發現整體而言,剛退休前幾年會使用較多的鎮靜安眠藥,這可能反映因健康因素提早退休,或是因為退休後控制感降低,不確定性增加而焦慮。經過配對卻發現,不管是因為心理問題導致退休,或是因為退休而產生心理問題,「退休」本身,是無法改善心理健康的。
林文德也提醒,因研究僅限於健保資料,所以自己買藥、有睡眠障礙而未服藥者,都還沒有被這個研究計算進去。
台大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、老年精神醫學專家黃宗正分析,臨床上觀察到,較晚退休的人因為年紀大、不易調適身心,可能開始依賴藥物。因這類藥物易使人產生依賴性,漸進減藥需要數月甚至一年,過程亟需耐心和毅力,對於年紀越大、健康狀況越差的老人,就越難改掉。
黃宗正憂心地說,台灣65歲以上老人有高達4成在吃安眠藥,顯示有些醫師的開藥習慣必須改變,也凸顯國內安眠藥太容易取得的問題;若有睡眠問題,應優先從運動、戒咖啡這些行為作起,不要濫用安眠藥。